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2:58 点击次数:182
中朝关系七十年:从亲密盟友到短暂对立的历史转折
1949年10月6日,在新中国成立仅仅五天后,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就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,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。这段跨越七十余年的友谊,见证了两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并肩作战,也经历了鲜为人知的外交危机。
1965年至1969年间,中朝关系曾陷入建交以来最严重的低谷。这段持续三年的紧张时期,甚至一度出现边境对峙的险峻局面。那么,这对鲜血凝成的友谊为何会出现裂痕?又是如何重归于好的?
展开剩余62%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中朝关系的恶化,源于两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路线上的深刻分歧。上世纪60年代,随着中苏论战的升级,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严重分裂。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,中国曾对新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抱有期待,但很快发现苏联对华政策更趋强硬——不仅在中苏边境增兵,还在蒙古驻军,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。
朝鲜最初支持中国立场,但1964年后情况发生变化。苏联加大了对朝经济军事援助,金日成政府开始调整外交策略,试图在中苏之间保持平衡。这种等距离外交引发中国不满。特别是1966年朝鲜派团参加苏共二十三大,以及随后发布的五月指示批评中国,使两国矛盾公开化。
当时中国正值特殊历史时期,极左思潮对外交政策产生严重影响。中朝边境出现了奇特的广播战——双方在边界线架设高音喇叭,每天进行长达12小时的政治宣传。在鸭绿江、图们江水域,渔船冲突、扣船事件频发,紧张气氛不断升级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关系跌至冰点,双方都保持了军事克制,未发生武装冲突。
转机出现在1969年。面对美国对朝政策趋紧和苏联的军事威胁,中朝都意识到修复关系的必要性。这年国庆,朝鲜二号人物崔庸健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,释放出和解信号。次年周恩来总理访朝,与金日成进行四次总计14小时的深入会谈,最终使两国关系重回正轨。
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国家间关系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中。正如19世纪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所言:没有永远的朋友,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中朝关系的发展历程,生动诠释了这一外交真谛。两国最终超越意识形态分歧,以务实态度重建合作,为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贵州快三停售了吗现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